当前位置:首页>清风廉韵

【清廉文化】清风之旅:绍兴上虞:春晖:春风夏雨 晖光日新
信息来源:区纪委监委 发布日期: 2020 - 09 - 17 字体:[ ]

1920年代的春晖园

“红树青山白马湖,雨丝烟缕两模糊”这是柳亚子笔下的白马湖;“湖在山的趾边,山在湖的唇边”这是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……

春晖,位于绍兴上虞白马湖畔,她伴随着新教育新文化运动而生。在这里,一大批名师硕彦传播革新思想,践行教育理想;在这里,一大批先贤名家以文会友,雅集湖畔。一代代学子在先贤恩泽下茁壮成长,“北南开,南春晖”之盛名传播久远。

春晖的人——气韵如虹


春晖三贤

春晖中心广场,矗立着一组雕塑——春晖三贤,以此纪念三位创办人陈春澜、王佐和经亨颐。

1908年,陈春澜捐银5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“春晖学堂”;1919年,在捐银20万元,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、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“春晖中学”。

三贤中,陈春澜是商人,金融界翘楚,王佐是举人,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,经亨颐是“海归”,满怀着新思想、新志向。这三种迥然不同的身份,似乎应该是三种人生走向,却因为“春晖”共同愿景携手创校,成就一段佳话。

从此,春晖中学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,夏尊、朱自清、丰子恺、朱光潜、匡互生在此执教,蔡元培、黄炎培、胡愈之、何香凝、俞平伯、柳亚子、李叔同、陈望道、张大千、叶圣陶等一批名流纷纷来此讲学、考察或小住,群贤毕至的春晖中学,因为名流纷至,带来了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做法,开拓文化、教育之新境,一时在中国声名鹊起,有了北南开、南春晖的美誉。

 

春晖的屋——平凡之美


春晖无私,草木承泽。

走到春晖中学北校门外,便是幽静恬雅的春晖文化名人旧居保护区。一座座灰白的房子,在小桥、流水、古树的映衬下,飘散着浓郁的名人大家气息。“平屋”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

1922年,夏尊来到春晖中学,他选择了与学校一水之隔的象山南麓一块空地为宅基。新居落成,夏尊给它起了个实实在在的名字——平屋。“平屋”,既是写实,又寄托着夏尊的生活态度:平凡,平淡,平和,平安……夏先生在“平屋”里译《爱的教育》,写《平屋杂文》,被当时春晖师生誉为“真学先生”,“平屋”也被誉为“笃学之宅”。

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。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;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,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。”这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散文《白马湖》的开篇。1924年,朱自清来春晖任教后,夏尊将朱自清一家安排到隔壁四弟的小院——两家成了一墙之隔的邻居,与丰子恺的“小杨柳屋”毗邻。

当我们轻声慢步走近这些名人故居,似还能听到朗朗的笑声从“平屋”传来,那是夏尊与朱自清在院子里把酒论文。

 

春晖的文——清雅之韵

当春晖集贤成为一个既成的文化现象,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。夏尊的《白马湖之冬》,朱自清的《春晖的一月》,丰子恺的《杨柳》,朱光潜的《无言之美》……借描写湖光山色,抒发真情实感,阐释人生哲理。文品彰显人品,“清”、“淡”、“朴素”的文学气质,体现的正是这一些文坛巨匠为人、行事的基本格调,清者,自高,素者,自强。

如丰子恺的《杨柳》一文中写道:“它长得很快,而且很高;但是越长得高,越垂得低。千万条陌头细柳,条条不忘记根本,常常俯首顾着下面,时时借了春风之力,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,或者和它亲吻……”

转眼春晖已立校百年,名人名家都已远去,但他们留下的气韵、足迹、诗文所凝结成的春晖文化,仍如春风夏雨一般滋润着一代代春晖学子,让一粒粒正身清心的种子茁壮成长,以寸草之心报答三春之晖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供稿:派驻区教体局纪检监察组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本页】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